瀏覽數量: 4 作者: 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 2023-01-05 來源: 本站
新工科語境下的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及理論體系構建問題
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建立在中國工業設計學科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本文通過分析新工科語境下工業設計專業成為交叉學科的可能性,進而從歷史、經濟、現時、未來四個方面探究構建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問題,以期為中國工業設計學科定位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意識到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對經濟增長所造成的危害,以及面對的全球新科技競爭、爭奪國際產業話語權等問題,紛紛制定了諸多相關的應對策略。如2009年12月美國出臺《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13年德國提出“工業革命4.0”戰略,其目的在于利用互聯網與制造業的智能化結合,激發制造業活力,重振實體經濟。中國政府和工業、制造業、經濟界、教育界也積極行動,旨在努力建設制造業強國。2014年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基本方針,旨在將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
我國教育界為積極應對全球科技革命,服務“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推動中國工程教育強國的理念,教育部于2017年先后推出“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被稱為“新工科”建設的“三部曲”,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號)等文件??梢哉f,“新工科”命題的提出是“教育應答”“時代應答”“主動應答”“中國應答”(中國方案)?!睙o論是國際科技及產業變革局勢,還是國內“新工科”建設宏觀需求,都對我國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學術理論探索、理論體系構建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一、當前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完善與“新工科”發展息息相關。
“新工科”與傳統工科相比,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具備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前瞻性、以學科交叉為主體的融合性、以實踐創新為前提的全面性的三個主要特征。尤其面對國家戰略及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導,新工科要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必然要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征的新經濟下,進行學科的交叉融合。新工科與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不是斷裂式的,而是對傳統行業的延續,典型代表例如車輛工程、機械、電器等專業是工業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新興產業的專業中,將會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相關工科專業。在互聯網時代,對于專業和行業來說,是在原有基礎上提出了“復合”的要求,目的是要把原來的工業變得更加智能,新科技、新智能的融入,將會為傳統工科注入新的活力。
工業設計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而興起,后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其間高等院校開始陸續設立了“工業設計”這門學科。但中國真正確立“工業設計”專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處于快速恢復和發展期,國內社會工業造型領域迫切需要相關的人才,“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置隨之不斷進行調整。1979年的“工業美術設計”是工業設計專業的前身;1987年“工業造型設計”可以說是工業設計專業的雛形。當時,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從理工類大學的機械設計專業或建筑設計專業中發展而來,另一種是以藝術類大學的工藝美術或裝飾藝術專業為基礎發展而來[2];1993年的專業目錄,將“工業造型設計(工科試06)和工業造型設計(社科1218)合并[3],更名為“工業設計”專業,同時將工業設計專業從藝術類調整至機械類專業目錄下,“工業設計專業”由此被正式確立下來。無論從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還是從學科專業的定位來看,工業設計專業本身就是一個交叉型、綜合型的邊緣學科,它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技術和藝術、科技和人文等多學科的相互融合,是與企業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緊密聯系的交叉學科,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毋庸置疑,工業設計高速發展的媒介和助推者是現代科學技術,因為絕大多數的工業設計成果是通過技術來實現的,科技與人文、精神與物質的交叉融合,使設計創新不斷地引領生活,同時也向科學技術提出新的挑戰;科學使設計更加條理化,而通過設計體現出的科學則越來越人性化,兩者之間是一種互補關系。正因如此,工業設計本身承載了更多的科技含量和時代內涵。
“新工科”所強調的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在工業設計中得以充分體現。目前全球的產業結構都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升級期,各國都在積極調整與之相適應的創新發展戰略,工業設計一方面通過不斷整合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生產新的智能制造的產品;另一方面憑借信息技術革命,向著智能化、個性化、網絡化、綠色低碳化、共享共創化的未來創新設計不斷發展,使設計創新成為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引擎。這些變化符合當下新工科發展的建設發展趨勢。
二、交叉學科門類設置為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完善提供了新的機遇。
學科門類是對具有一定關聯學科的歸類,是授予學位的學科類別,其設置需符合學科發展和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并兼顧教育統計分類的慣例[7]。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目錄經歷四次大的分類調整??傮w看來,以“增量”為主,“存量”調整為輔。1981年時只開設了十個學科門類,分別是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又相繼開設了軍事學(1983年)、管理學(2005年)、藝術學(2011年)三個學科門類。2020年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學科門類達14個,一級學科113個。交叉學科設置的初衷是兩個或多個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取長補短。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的出現,有利于推動科技的突破創新,進一步健全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它是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學科知識高度分化和融合的體現。
(一)學科交叉是新工科發展特征之一,工業設計具有典型交叉學科屬性。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交叉學科”的設置,是為了實現重要科學問題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以學科間的深度融合來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是為了建構科技創新及交叉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體系。因此,學科交叉必然是新工科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針對新工科的發展建設提出的“五個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學科專業的新結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教育教學的新質量”,“分類發展的新體系”。這“五新”實質上是從五個方面體現了新工科在學科間交叉融合的內涵。作為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新工科,需要不斷提升學科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工業設計作為現在學科目錄的二級學科,面臨人本、設計、技術、商業、文化等多元因素的整合,具有突出的交叉學科屬性,因而現有學科專業目錄中是“工學”“藝術學”兩個門類下選擇授予學位的。目前,全國共有321所本科院校設置工業設計專業(專業代碼:080205),授工學或藝術學學位,其中獨立藝術院校有10所;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有96所;其他院校有215所;全國共有90所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碩士點,其中獨立藝術院校有6所;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有59所;其他院校有25所;全國共有12所院校設有工業設計專業博士點,其中獨立藝術院校有1所;綜合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有8所;其他院校有3所。這說明在新工科背景下,綜合類大學或其他類院校,能夠提供不同學科之間更加良好的混融交叉的成長環境,促進工業設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交叉融合發展。
(二)工業設計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一級學科的學理探索。
20世紀90年代之后張道一先生發表《應該建立“藝術學”》(1995)和《藝術學研究之經》(2002年),倡導建立“工業藝術學”。在《應該建立“藝術學”》一文,從學科發展的高度,引領性地提出了藝術學學科的建設問題,2002年在《藝術學研究之經》一文中,張道一先生從學科研究層次上將藝術學分為:藝術原理、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經濟學、藝術教育學、民間藝術學、藝術文獻學等十個基本分支學科。同時,又前瞻性地提出現代學術研究出現了橫向嫁接的發展趨勢,“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將是學術拓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倡導建立包括“工業藝術學”在內的十個交叉型學科。他認為“工業藝術學”既帶有綜合的性質,又是一個新興的學科[8]。工業藝術學要研究的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從產業的角度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導地位,工業生產的條件與環境決定了工業產品在功能上所能達到的技術要求;從藝術學的角度看,設計能使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和諧統一,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這是工業藝術學的任務。
1994年,張道一先生曾主編出版《工業設計全書》,從工學、美學、經濟學相融合的角度對工業產品的設計進行研究探討,頗具遠見卓識地探究了不同學科相互交叉下的工業設計學科的發展趨勢??梢?,無論從工科還是藝術學科角度,或從知識體系亦或理論架構的角度,“工業設計”都早早地被學界定位于“交叉學科”領域內進行研究,這不僅是知識體系的交叉整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交叉整合。
(三)“工業設計”應該立足于建設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
美國科學史家、科學哲學家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1996)提出了“學科范式理論”,他主張:一個成熟學科至少有一個學術范式,實際上通常在一個學科中有若干個相互競爭的范式,每個學術范式都有自己確定的理論體系和學科建制。一級學科建立應該具備一個“前提”、一個“基礎”、一個“支撐”。一個“前提”,即應當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一個“基礎”,即學科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儲備情況,能夠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可持續發展;一個“支撐”,即可以提供滿足國家產業發展急需人才的有力支撐。
工業設計的發展一直與國家重大戰略的發展密切相關,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中,在智能制造中,在鄉村振興中,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工業設計都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工業設計學科,更加體現了交叉學科的特點,其知識體系將科學技術與藝術審美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了包容性、綜合性、交叉性極強的學科面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制造大國,應該建立系統的工業設計學科體系,工業設計專業應納入交叉學科門類,但需要學術界、教育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占據了全球制造業產出的28%,趕超了曾經的世界最大制造國美國,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從“制造大國”到“智造大國”,還需要經歷一段很長的過程。作為新興產業的工業設計,是創新鏈的起點,價值鏈的源頭,如今工業設計已經成為推動制造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提升制造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國家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隨著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的不斷發展,工業設計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科交叉為主體,以實踐創新為前提,與當下的社會經濟熱點,比如綠色經濟、大數據、5G、VR、物聯網等相融合,在學術界、教育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構建系統合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理論體系。工業設計學科肩負著向“交叉學科”門類邁進的重任,中國工業設計理論體系的構建對于完善工業設計學科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強設計教育,構建設計學科,集聚更多設計實踐、設計研究和優秀設計人才,是中國設計不斷推陳出新、推動“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強大支撐。